导读:关键时刻毛泽东为何皆倚重叶剑英 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,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“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,敢于挺身而出,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”。更为人们传颂的,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:“诸葛一生唯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。”素有“儒将”之称的叶帅,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,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,... |
关键时刻毛泽东为何皆倚重叶剑英
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,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“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,敢于挺身而出,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”。更为人们传颂的,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:“诸葛一生唯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。”素有“儒将”之称的叶帅,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,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,果敢抉择,且谋虑缜密。
一生多次“大事不糊涂”
据档案记载,毛泽东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送叶剑英那两句话的。原话是:“叶剑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,很尖锐,大关节是不糊涂的。我送你两句话,‘诸葛一生唯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’。诸葛,大家都知道,是诸葛亮;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,这个人大事不糊涂。”
按薄一波的说法,叶剑英最大的贡献有两件事:一件是1935年长征途中,将张国焘密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的电报报告毛泽东,保证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计划北上。另一件就是在粉碎“四人帮”这个问题上的决策。除此两件外,叶剑英一生中还有其他一些可为称道的“大事不糊涂”之举。
如1922年陈炯明叛变,叶剑英挺身而出,率部保卫蒙难广州的孙中山。1926年北伐军打下南昌,蒋介石让他做其嫡系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,叶剑英予以拒绝。1927年4月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,他通电反蒋,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这年7月,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划南昌起义的紧要关头,叶剑英获知汪精卫、张发奎将诱骗贺龙、叶挺上庐山,准备逮捕以阻挠起义的消息,便火速下山同贺、叶商量对策,保证了起义顺利进行。从红军时期开始,叶剑英长期在我军总部负责参谋工作,多建帷幄运筹之功。抗日战争时期,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,他“单刀赴会”,更有“舌战群儒”之举。“文革”初期,面对陈伯达、江青等“中央文革小组”成员搞乱党和国家的局面,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,“大闹怀仁堂”。九一三事件后,叶先是配合周恩来,后襄赞邓小平,经受了党内艰难的政治局势的考验。
晚年得到毛泽东倚重
林彪事件后,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,并在1973年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。1973年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,叶剑英率先向毛泽东建议说:小平同志回来了,我提一个要求,让他来参加和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。于是,毛泽东这年12月12日主持政治局会议时,特别提出: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,当委员。又说:我提议,全国各个大军区司令员互相调动。你(指叶剑英)是赞成的,我赞成你的意见。
1974年周恩来住院后,为了不让大权旁落“四人帮”,叶剑英在邓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屡屡建言,得到毛泽东多次赞赏。例如,1974年10月20日,毛泽东在长沙同人谈到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时说:“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。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,这是叶(剑英)的意见,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。”这年11月6日,李先念在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北京的工作时说到:“小平的问题(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曾受到“四人帮”的阻碍———引者注)解决了,一致拥护毛主席的指示”,毛泽东则说:我拥护叶剑英同志的意见。在1975年1月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扩大会议上,叶剑英曾两次提出他不再主持军委工作,要邓小平主持。
为此,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写信向毛泽东告了一状,说叶剑英的“这种想法是不对的”。毛泽东把王洪文的信束之高阁。1975年6月底,王洪文被派往浙江、上海“帮助工作”,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由叶剑英或邓小平主持。叶剑英再次体现了他在大关节上的政治智慧。7月1日,他给毛泽东写信说:“我因年老多病,精力不胜,提议请小平同志主持以利党的工作。”毛泽东、周恩来在叶信上欣然批示“同意”。正是在毛泽东、周恩来的支持和叶剑英等人的配合下,邓小平在这年的7、8、9三个月主持了大刀阔斧的整顿。
由上所述,叶剑英在“文革”后期,对党内健康力量的形成,对抵制“四人帮”的干扰,确有不可或缺之功。毛泽东的识人之明和对叶的信任之深,倚寄之重,也毕现于情辞。毛泽东弥留之际,有一个让人寻味不尽的细节。当时,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分组与他告别。毛泽东此时头脑还清醒。当叶剑英走近床前时,他动了动手臂,叶未察觉。叶剑英告别完走到病房门口时,毛泽东吃力地以手示意,让工作人员招呼他回来。毛泽东睁开双眼,嘴唇微微张动,似乎有话要说,但只能用一只手紧紧握住叶的手。
叶剑英后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,主席一定要交待什么事情,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回去呢?为此,他想了很多。
播放数:610
播放数:543
播放数:1193